当前位置:远方好物首页 > 新闻中心 > 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那些不为人知的操纵手法
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那些不为人知的操纵手法
更新时间:09-08 10:55
浏览量:2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谣言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大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平台上,一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引发了大量关注和恐慌。然而,这些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故意制造出来的噱头,目的并非为了消费者的健康,而是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那么,这些谣言到底是怎么炮制的?它们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2 (14)

公司化运作、利益至上

在我们印象中,制造谣言似乎是一种见不得光的行为,但事实上,这种行为早已成为一种公司化运作的商业模式。很多自媒体账号通过编造食品安全谣言来获取流量,进而赚取广告收入。对于这些“谣言加工厂”来说,制造一则吸引眼球的谣言,就意味着流量的暴增,而流量就等于金钱。这种操作手法并非个例,而是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2023年,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发布了一段“蒙牛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超标”的视频。虽然这一内容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视频发布后,迅速传播到了上千个微信公众号中,引发了大规模的恐慌。仅在十几天内,这一视频的浏览量就突破了百万,而这背后隐藏的只是一些人为了获取广告收益而编造的谣言。

这类谣言的传播路径通常是由一家公司或组织发布,然后通过多个自媒体账号进行扩散。随着这些账号的粉丝数量不断增加,广告商就会主动找上门,愿意为这些账号上的广告投放付费。因此,制造谣言的公司并不在乎谣言的真实性,他们的目标只是吸引更多的关注度,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

耸人听闻的内容

食品安全谣言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容耸人听闻、夸张失实。这些谣言的编造者非常清楚大众的心理,他们知道如何制造恐慌。例如,“塑料紫菜”的谣言便是一例。谣言称市面上的紫菜是用塑料做的,并配上了疑似塑料制品的图片或视频,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种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激起人们的恐惧心理,使其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从而相信并转发这些谣言。

还有一些谣言则更为细腻,甚至会引用一些所谓的“专家”观点,或是引用一些经过篡改的科学数据来增强可信度。例如,猪瘟期间,有自媒体发布了“吃了猪肉会中毒”的谣言,并声称这一信息来自权威的研究机构。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权威信息”不过是编造出来的。通过这种手法,谣言的制造者能够让谣言看起来更为真实,从而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借助社交媒体迅速扩散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食品安全谣言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到成千上万的人群中,甚至形成病毒式传播。这其中,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了谣言传播的“重灾区”。

这些谣言的传播路径通常是:某个自媒体账号首先发布,然后迅速被大量个人用户转发。这些用户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传播谣言,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或是善意提醒朋友,便将谣言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中。随着转发次数的增加,谣言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2 (39)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自媒体账号还会通过制造热点事件来进一步扩大影响。例如,在猪瘟期间,一些自媒体账号会利用这一事件的热度,制造与之相关的谣言,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度。这种操作手法已经成为自媒体的一种常见策略,而背后的目的是通过制造恐慌来获取更多的流量和收益。

抹黑竞争对手、敲诈勒索

除了获取流量和广告收益外,食品安全谣言的背后还有一些更为恶劣的动机。例如,一些企业会故意制造关于竞争对手产品的谣言,以此打击对手,获取市场份额。这种行为在商业竞争中屡见不鲜,而其手法通常是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不实信息是违法行为,所以消费者要学会明辨是非!

cache
Processed in 0.006885 Second.